前言

错题会自动加入错题本。

1.1.7本节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01.计算机网络可被理解为()。
B
计算机网络是由自治计算机互连起来的集合体,其中包含三个关键点:自治计算机、互连、集合体。自治计算机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能完整地实现计算机的各种功能:互连是指计算机之间能实现相互通信:集合体是指所有使用通信线路及互连设备连接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的集合。选项C和D分别指多机系统和分布式系统。
02.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是()。
A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包括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信息综合处理、负载均衡、提高可靠性等,但其中最基本的功能是数据通信功能,数据通信功能也是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
03.下列不属于计算机网络功能的是()。
D
计算机网络的三大主要功能是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和分布式处理。计算机网络使各计算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而非相对独立。
04.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划分为()。
C
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部分。
05.下列关于网络中的计算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B
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连的、自治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各计算机拥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和硬件资源,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通过网络协议和通信介质进行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可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下列属于通信子网的是()。
I.网桥 Ⅱ.交换机 Ⅲ.计算机软件 IV.路由器
A
资源子网主要由计算机系统、终端、联网外部设备、各种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组成。资源子网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业务,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与网络服务。通信子网由通信控制处理机、通信线路和其他通信设备组成,任务是完成网络数据传输、转发等。
由此可知,网桥、交换机和路由器都属于通信子网,只有计算机软件属于资源子网。
1. 下列设备属于资源子网的是()。
A
通信子网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下三层,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通过通信子网互连在一起的计算机负责运行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应用程序,是网络中信息流动的源和宿,向网络用户提供可共享的硬件、软件和信息资源,构成资源子网。网桥、交换机、路由器都属于通信子网中的硬件设备。
08.就交换技术而言,以太网采用的是()。
A
在以太网中,数据以帧的形式传输。源端用户的较长报文需分为若干数据块,这些数据块在各层中还要加上相应的控制信息,在网络层中是分组,在数据链路层中是以太网的帧。以太网的用户在会话期间只是断续地使用以太网链路。
09.为了使数据在网络中传输时延最小,首选的交换方式是()。
A
电路交换虽然建立连接的时延较大,但在数据传输期间一直占据链路,实时性更强,传输时延小。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都基于存储转发交换方式,无须事先建立连接,就可动态地分配通信资源,提高了线路利用率,但也引入了存储转发时延和额外的控制开销,因此实时性较差。
10.分组交换相比报文交换的主要改进是()。
C
相对于报文交换而言,分组交换将报文划分为一个个具有固定最大长度的分组,以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
11.下列()是分组交换网络的缺点。
B
分组交换要求将数据分成等长的小数据段,每段中都要加上控制信息(如目的地址),因此传送数据的总开销较大。相比其他交换方式,分组交换信道利用率高。传播时延取决于传播介质及收发双方的距离。对各种交换方式,不同规格的终端都很难相互通信,因此不是分组交换的缺点。
12.不同的数据交换方式有不同的性能。为了使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时延最小,首选的交换方式是(①)为保证数据无差错地传送,不应选用的交换方式是(②分组交换对报文交换的主要改进是(③),这种改进产生的直接结果是(④)。
①A.电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②A.电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③A.传输单位更小且有固定的最大长度
B.传输单位更大且有固定的最大长度
C.差错控制更完善
D.路由算法更简单
④A.降低了误码率
B.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
C.减少传输时延
D.增加传输时延
A、A、A、C
本题综合考查几种数据交换方式的特点。电路交换方式的优点是传输时延小、通信实时性强,适用于交互式会话类通信:但其缺点是对突发性通信不适应,系统效率低,不具备存储数据的能力,不能平滑网络通信量,不具备差错控制的能力,无法纠正传输过程中发生的数据差错。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都采用存储转发,传送的数据都要经过中间结点的若干存储、转发才能到达目的地,因此传输时延较大。报文交换传送数据的长度不固定且较长,分组交换要将传送的长报文分割为多个固定且长度有限的分组,因此传输时延较报文交换的要小。
13.下列说法中,()是数据报方式的特点。
A
数据报方式是一种无连接的分组交换技术,它先将报文拆分成若干较小的数据段,加上地址等控制信息后构成分组,这样做虽然会增加一些控制开销,但并不意味着数据报方式只适合于短报文的通信。数据报方式提供尽最大努力的交付,不保证可靠性,分组可能出错或丢失,网络为每个分组独立地选择路由,转发的路径可能不同,因此分组不一定按序到达目的结点。
14.计算机网络分为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按分布范围分类: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个人区域网。
按拓扑结构分类:星形网络、总线形网络、环形网络、网状网络。
按传输技术分类:广播式网络、点对点网络。
按使用者分类:公用网、专用网。
按数据交换技术分类: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
因此,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可将网络主要分为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
15.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主要取决于它的()。
C
拓扑结构主要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通信子网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而集线器、交换机和路由器分别工作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16.假设主机A和B之间的链路带宽为1O0Mbps,主机A的网卡速率为1Gbps,主机B的网卡速率为10Mbs,主机A给主机B发送数据的最高理论速率为()。
B
主机A给主机B发送数据的最高理论速率取决于链路带宽及主机A、主机B的网卡速率中最小者,因为它是数据传输的瓶颈。所以,最高理论速率为1OMbpsa。
17.有一个点对点链路的长度为50km,若数据在此链路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要使发送512B分组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相等,则该链路的带宽是()。
C
该链路的传播时延=50km/(2×108m/s)=250μs,因为发送时延等于传播时延,所以该链路的带宽(最大的数据发送速率)应为(512×8b)/250μs=16.38Mb/s。
18.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的分组交换网中,主机A向B发送两个长度为1000B的分组,路由器处理单个分组的时延为10ms(假设路由器同时最多只能处理一个分组,若在处理某个分组时有新的分组到达,则存入缓存区),忽略链路的传播时延,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Mb/s,则分组从A发送开始到B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B
分组长度为1000B,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Mb/s,因此,每段链路的发送时延为 1000B÷1Mb/s=8ms,第一个分组从A到达B的时间为8+10+8=26ms,此后又经过10ms,第二个分组才到达B,所以总时间为26+10=36ms,下图是传送过程的时空图。此题还可扩展为发送更多分组的情况。
19.【2010统考真题】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的分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00Mb/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为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开始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C
分组大小为1000B,分组首部大小为20B,则分组携带的数据大小为980B,文件长度为 980000B,需拆分为1000个分组,加上首部后,每个分组的大小为1000B,共需传送的数据量为 1MB。因为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相同,所以文件传输经过最短路径时所需的时间最少,最短路径经过2个分组交换机。
当t=1M×8/(100Mb/s)=80ms时,H1发送完最后一个比特。
当H1发送完最后一个分组时,该分组需要经过2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在2次转发完成后,所有分组均到达H2。每次转发的时间为t0=1K×8/(100Mb/s)=0.08ms。
因此,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时延的情况下,当t=80ms+2t0=80.16ms时,H2接收完文件,即所需的时间至少为80.16ms。
【另解】分组交换的传输过程类似于流水线的方式,因此本题也可采用流水线的思路。在连续传输的过程中,每个存储转发设备在同一时刻发送不同的分组,这类似于不同的部件在同一时刻执行不同的指令。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相同,表示各流水段的时间相同,设为r,最短路径有3段链路,则传输m个分组需要的时间t=3r+(m-1)×r。也就是说,第一个分组从流水线中流出所需的时间为3r,当第一个分组从流水线中流出后,每隔时间r就从流水线中流出一个分组。求得r=0.08ms,因此t=3r+(m-1)×r=3×0.08+(1000-1)×0.08=80.16ms。
20.【2013统考真题】主机甲通过一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连,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kb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一个大小为8Mb(1M=106)的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
D
传输图为:甲一路由器一乙。 在题中没有明确说明的情况下,不考虑排队时延和处理时延,只考虑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本题中忽略传播时延,因此只针对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计算发送时延。
计算报文交换的发送时延。报文交换直接传输信息,其发送时延是每个结点转发报文的时间。而对于每个结点,均有发送时延T=8Mb÷10Mb/s=0.8s,因为数据从甲发出,又被路由器转发1次,因此共有2个发送时延,所以总发送时延为1.6s,即报文交换的总时延为1.6s。
计算分组交换的发送时延。简单画出前3个分组的发送时间示意图,如下所示。

时刻0:甲开始发送分组1。时刻:路由器开始发送分组1,甲开始发送分组2。时刻2:分组1到达,路由器开始发送分组2,甲开始发送分组3...可以看出,分组1到达乙所需的时间为2r,当分组1到达后,每隔时间r就有一个分组到达。参考2010年真题的流水线思路,甲和乙通过一个路由器相连,也就是2个流水段,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相同,表示流水段的时间相同,即r=10kb÷10Mb/s=1ms,则传输m个分组所需的时间t=2r+(m-1)×r,因为忽略分组头开销,分组数m=8Mb÷10kb=800,所以得出总发送时延t=2+(800-1)x1=801ms。
21.【2023统考真题】某无噪声理想信道带宽为4MHz,采用QAM调制,若该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48Mb/s,则该信道采用的QAM调制方案是()。
C
本题实际考查奈奎斯特定理,只需求出一个码元调制出的符号个数V即可。根据奈奎斯特定理,最大数据传输速率=2Wlog22V=48Mb/s,W=4MHz,求出V=26=64。

二、综合应用题

01. 假定有一个通信协议,每个分组都引入100字节的开销用于首部和组帧。现在使用这个协议发送106字节的数据,但在传送过程中有一个字节被破坏,因而包含该字节的那个分组被丢弃。试对1000字节和20000字节的分组的有效数据大小分别计算“开销+丢失”字节的总数目。为使“开销+丢失”字节的总数目最小,分组数据大小的最佳值是多少?
设D是分组数据的大小,需要的分组数目=106/D,开销=100×N(被丢弃分组的首部也已计入开销),因此“开销+丢失”=100×106/D+D。
当D=1000时,“开销+丢失”=100×106/1000+1000=101000B。
当D=20000时,“开销+丢失”=100×106/20000+20000=25000B。
设“开销+丢失”字节总数目为y,y=108/D+D,求微分有dy/dD=1-108/D2
当D=104时,dy/dD=0,所以分组数据大小的最佳值是10000B。
02. 考虑一个最大距离为2km的局域网,当带宽为多大时,传播时延(传播速率为2×108m/s)等于100B分组的发送时延?对于512B分组,结果又如何?
传播时延=2×103m/(2×108m/s)=10-5s=10μs。
1)分组大小为100B:
假设带宽大小为x,要使传播时延等于发送时延,带宽
x=100B/10μs=10MB/s=80Mb/s
2)分组大小为512B:
假设带宽大小为y,要使传播时延等于发送时延,带宽
y=512B/10μs=51.2MB/s=409.6Mb/s
因此,带宽应分别等于80Mb/s和409.6Mb/s。
03. 在两台计算机之间传输一个文件有两种可行的确认策略。第一种策略把文件截成分组,接收方逐个确认分组,但就整体而言,文件没有得到确认。第二种策略不确认单个分组,但当文件全部收到后,对整个文件予以确认。讨论这两种方式的优缺点。
若网络容易丢失分组,则对每个分组逐一进行确认较好,此时仅重传丢失的分组。另一方面,若网络高度可靠,则在不发生差错的情况下,仅在整个文件传送的结尾发送一次确认,以减少确认次数,进而节省带宽。不过,即使只有单个分组丢失,也要重传整个文件。

1.2.4本节习题精选

单项选择题

01.()不是对网络模型进行分层的目标。
B
分层属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范畴,选项A、C和D均是网络模型分层的目的,而分层的目的不包括定义功能执行的具体方法。
02.将用户数据分成一个个数据块传输的优点不包括()。
D
将用户数据分成一个个数据块传输,因为每块均需加入控制信息,所以实际上会使有效数据在PDU中所占的比例更小。其他各项均为其优点。
03.协议是指在()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或约定。
D
协议是为对等层实体之间进行逻辑通信而定义的规则的集合。
04.OSI参考模型中的实体指的是()。
C
实体是指每一层中实现该层功能的软件或硬件,可以是程序、模块、子程序或设备。
05.在OSI参考模型中,第n层与它之上的第n+1层的关系是()。
A
服务是指下层为紧邻的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每层只能调用紧邻下层提供的服务(通过服务访问点),而不能跨层调用。
06.关于计算机网络及其结构模型,下列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C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设计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RM),即7层网络参考模型,但实际执行的国际标准是TCP/IP标准。
07.()是计算机网络中OSI参考模型的3个主要概念。
A
计算机网络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就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就是协议。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要使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而提供服务就是交换信息,交换信息就需要通过接口,所以说服务、接口、协议是OSI参考模型的3个主要概念。
08.描述网络协议三要素的是()。
C
描述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语法、语义和同步。
09.TCP通信双方通过“三报文握手”建立连接,这属于网络协议三要素中的()。
B
网络协议三要素中的时序(或称同步)定义了通信双方的时序关系,TCP通信双方通过“三报文握手”建立连接,它规定发送SYN、ACK和SYN+ACK报文的先后顺序。
10.下图描述的网络协议要素是()。

I.语法
Ⅱ.语义
Ⅲ.时序(同步)
A
网络协议三要素中的语法定义所交换信息的格式,所以PV4首部格式体现了语法的要素。
11.下列关于OSI参考模型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D
OSI参考模型不仅划分了层次结构,还定义了各层可能提供的服务,但并未规定协议的具体实现,而是描述了一些概念和原则,用来协调和组织各层所用的协议。OSI参考模型并未定义各层接口的实现方法,而把具体的实现细节留给了各个协议和标准,D错误。
12.负责将比特转换成电信号进行传输的层是()。
D
物理层为数据链路层提供二进制流的传输服务,涉及信号的编码、解码和同步等,D正确。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OSI参考模型中物理层功能的是()。
D
避免快速发送方“淹没”慢速接收方,描述的是流量控制的作用,属于数据链路层或传输层的功能。物理层只负责透明地传送比特流,不涉及流量控制的功能,D错误。
14.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不具有()功能。
D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作用包括物理寻址、组帧、流量控制、差错检验、数据重发等。网络层和传输层才具有拥塞控制的功能。
15.下列能够最好地描述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功能的是()。
D
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向上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在差错检测的基础上,增加了帧编号、确认和重传机制,因此保证了数据正确的顺序和完整性。A是应用层的功能,B是物理层的功能, C是网络层的功能。学习3.1节后,对本题的理解将更深刻。
16.当数据由端系统A传送至端系统B时,不参与数据封装工作的是()。
A
物理层以0、1比特流的形式透明地传输数据链路层提交的帧。网络层和表示层都为上层提交的数据加上首部,数据链路层为上层提交的数据加上首部和尾部,然后提交给下一层。物理层不存在下一层,自然也就不用封装。
17.在OSI参考模型中,实现端到端的应答、分组排序和流量控制功能的协议层是()。
C
只有传输层及以上各层的通信才能称为端到端,选项B、D错。会话层管理不同主机间进程的对话,而传输层实现应答、分组排序和流量控制功能。
18.在ISO/OSI参考模型中,可同时提供无连接服务和面向连接服务的是()。
C
本题容易误选D。ISO/OSI参考模型在网络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但在传输层仅支持面向连接的通信;TCP/IP模型在网络层仅有无连接的通信,而在传输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两类协议栈的区别是联考的考点,而这个区别是常考点。
19.在OSI参考模型中,当两台计算机进行文件传输时,为防止中间出现网络故障而重传整个文件的情况,可通过在文件中插入同步点来解决,这个动作发生在()。
B
在OSI参考模型中,会话层的两个主要服务是会话管理和同步。会话层使用检验点使通信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检验点继续恢复通信,实现数据同步。
20.数据的格式转换及压缩属于OSI参考模型中()的功能。
B
OS参考模型表示层的功能有数据解密与加密、压缩、格式转换等。
21.OSI参考模型中()通过设置检验点,使通信双方在通信失效时可从检验点恢复通信。
D
会话层的主要功能是建立、管理和终止进程间的会话,以及使用检查点(或称检验点)使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检验点继续恢复通信,实现数据同步。
22.下列说法中正确描述了OSI参考模型中数据的封装过程的是()。
B
数据链路层在分组上除增加源和目的物理地址外,也增加控制信息:传输层的PDU不称为帧:表示层不负责将高层协议产生的数据分割成数据段,负责增加相应源和目的端口信息的应是传输层。选项B正确描述了OSI参考模型中数据的封装过程,数据经过网络层后,只是增加了第三层PCI。
23.在OSI参考模型中,提供流量控制功能的层是第(①)层;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端到端的连接的层是(②);为数据分组提供在网络中路由的功能的是(③方传输层提供(④)的数据传送:为网络层实体提供数据发送和接收功能及过程的是(⑤)。 ①A.1、2、3
B.2、3、4
C.3、4、5
D.4、5、6
②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会话层
D.传输层
③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④A.主机进程之间
B.网络之间
C.数据链路之间
D.物理线路之间
⑤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会话层

D.传输层
①B、②D、③C、④A、⑤B
在计算机网络中,流量控制指的是通过限制发送方发出的数据流量,使得其发送速率不超过接收方接收速率的一种技术。流量控制功能可存在于数据链路层及其之上的各层中。目前提供流量控制功能的主要是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不过,各层的流量控制对象不一样,各层的流量控制功能是在各层实体之间进行的。
在OSI参考模型中,物理层实现比特流在传输介质上的透明传输:数据链路层将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实现相邻结点之间即点到点的数据传输。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路由选择、拥塞控制和网际互连等,实现主机到主机的通信:传输层实现主机的进程之间即端到端的数据传输。
下一层为上一层提供服务,而网络层的下一层是数据链路层,所以为网络层实体提供数据发送和接收功能及过程的是数据链路层。
24.在OSI参考模型中,()利用通信子网提供的服务实现两个进程之间的端到端通信。
B
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提供链路上相邻结点之间的逻辑通信,网络层提供主机之间的逻辑通信,传输层在运行于不同主机上的进程之间(即端到端)提供逻辑通信。
25.互联网采用的核心技术是()。
A
协议是网络上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时共同遵守的约定,没有协议的存在,网络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在互联网中应用的网络协议是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TCP/IP,它是互联网的核心技术。
26.在TCP模型中,()处理关于可靠性、流量控制和错误校正等问题。
C
TCP/IP模型的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并且负责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可以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服务或不可靠的无连接服务。
27.上下邻层实体之间的接口称为服务访问点,应用层的服务访问点也称()。
A
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交换信息的逻辑接口称为服务访问,点(SAP),N层的SAP是 N+1层可以访问N层服务的地方。SAP用于区分不同的服务类型。在5层体系结构中,数据链路层的服务访问点为帧的“类型”字段,网络层的服务访问点为P数据报的“协议”字段,传输层的服务访问点为“端口号”字段,应用层的服务访问点为“用户接口”。
28.在OSI参考模型中,各层都有差错控制过程,指出以下每种差错发生在哪些层中。噪声使传输链路上的一个0变成1或一个1变成0(①)。收到一个序号错误的目的帧(②)。一台打印机正在打印,突然收到一个错误指令要打印头回到本行的开始位置(③)。 ①A.物理层
B.网络层
C.数据链路层
D.会话层
②A.物理层
B.网络层
C.数据链路层
D.会话层
③A.物理层
B.网络层
C.应用层
D.会话层
A、C、C
1)物理层。物理层负责正确、透明地传输比特流(0,1)。
2)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PDU称为帧,帧的差错检测是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3)应用层。打印机是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运行的是应用层的程序。
29.【2009统考真题】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是()。
B
传输层提供应用进程之间的逻辑通信(通过端口号),即端到端的通信。数据链路层负责相邻结点之间的通信,这个结点包括交换机和路由器等数据通信设备,且这些设备不能称为端系统。网络层负责主机到主机的逻辑通信。因此,答案为选项B。
30.【2010统考真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所描述的内容是()。
C
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体系结构,分层就涉及对各层功能的划分,因此A、B、 D正确。体系结构是抽象的,它不包括各层协议的具体实现细节。在讲解网络层次时,仅涉及各层的协议和功能,而内部实现细节没有提及。内部实现细节是由具体设备厂家确定的。
31.【2011统考真题】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
A
TCP/IP的网络层向上只提供简单灵活的、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报服务。考察P首部,若是面向连接的,则应有用于建立连接的字段,但是首部中没有:若提供可靠的服务,则至少应有序号和检验和两个字段,但是P分组头中也没有(P首部中只有首部检验和)。通常有连接、可靠的应用是由传输层的TCP实现的。
32.【2013统考真题】在OSI参考模型中,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
B
在OSI参考模型中,应用层的相邻层是表示层,它是OS参考模型七层协议的第六层。表示层的功能是表示出用户看得懂的数据格式,实现与数据表示有关的功能。主要完成数据字符集的转换、数据格式化及文本压缩、数据加密和解密等工作。
33.【2014统考真题】在OSI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
C
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会话层的下一层,即传输层,答案为选项C。
34.【2016统考真题】在OSI参考模型中,路由器、交换机(Switch、集线器(Hub)实现的最高功能层分别是()。
C
集线器是一个多端口的中继器,工作在物理层。以太网交换机是一个多端口的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路由器是网络层设备,实现网络模型的下三层,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题中,R1、Switch和Hub分别是路由器、交换机和集线器,实现的最高层功能分别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网络层(第3层)、数据链路层(第2层)和物理层(第1层)。
35.【2017统考真题】假设OSI参考模型的应用层欲发送400B的数据(无拆分),除物理层和应用层外,其他各层在封装PDU时均引入20B的额外开销,则应用层的数据传输效率约为()。
A
OSI参考模型共7层,除去物理层和应用层,剩5层。它们向PDU引入20B×5=100B的额外开销。应用层是最高层,因此其数据传输效率为400B/500B=80%。
36.【2019统考真题】OSI参考模型的第5层(自下而上)完成的主要功能是()。
C
OSI参考模型自下而上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第5层为会话层,它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和协调不同主机上各种进程之间的通信(对话),即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这也是会话层得名的原因。
37.【2020统考真题】下图描述的协议要素是()。

I.语法
Ⅱ.语义
Ⅲ.时序
C
协议由语法、语义和时序(又称同步)三部分组成。语法规定了通信双方彼此“如何讲”,即规定了传输数据的格式。语义规定了通信双方彼此“讲什么”,即规定了所要完成的功能,如通信双方要发出什么控制信息、执行的动作和返回的应答。时序规定了信息交流的次序。由图可知发送方与接收方依次交换信息,体现了协议三要素中的时序要素。
38.【2021统考真题】在TCP/IP参考模型中,由传输层相邻的下一层实现的主要功能是()。
B
TCP/IP模型中与传输层相邻的下一层是网际层。TCP/IP的网际层使用一种尽力而为的服务,它将分组发往任何网络,并为其独立选择合适的路由,但不保证各个分组有序到达,B正确。TCP/IP认为可靠性是端到端的问题(传输层的功能),因此它在网际层仅有无连接、不可靠的通信模式,无法完成结点到结点的流量控制(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具有该功能)。端到端的报文段传输为传输层的功能。对话管理在TCP/IP中属于应用层的功能。A、C和D错误。
39.【2022统考真题】在ISO/OSI参考模型中,实现两个相邻结,点间流量控制功能的是()。
B
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都具有流量控制功能,数据链路层是相邻结点之间的流量控制,网络层是整个网络中的流量控制,传输层是端到端的流量控制。

错题本

Copyright © 阿鑫 2022 all right reserved,powered by Gitbook最初发布时间: 2023-05-30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